close
第10名狀元
學生時的70分,職場上的100分
文/曾寶璐 研究員/劉承賢
在10倍速競爭的時代,「第1名」,是許多父母對子女的期盼、
也是許多人的目標。然而,1989年,大陸小學老師周武提出的
「第10名現象」研究,卻顛覆了舊思維:
第10名之流的中庸學生,獲得的關愛眼神不多,但壓抑也最少,
在人生賽局中,反而容易成為冠軍。
當然,置身在耀眼的白小鴨之中,黑小鴨顯得黯然失色,
然而,黑小鴨有「黑」的本色與活力,何不讓想法轉個彎,
脫離「白」的隊伍、評價與迷思,走出黑小鴨變黑天鵝的尊容與自信。
今年是愛因斯坦發表影響全世界的「相對論」一百週年。
這位近百年最偉大的科學家,在大學畢業後,
當時還沒成名的他曾經回母校找老師,但他老師根本不認得他,
還以為,愛因斯坦是一個想借錢而謊稱是他學生的小混混。
後來很多人在討論,愛因斯坦可能是小時了了,
但中研院院長李遠哲反問:「是愛因斯坦沒有什麼了不起、沒有才華嗎?
還是學校的考試,沒有把他的才華考出來?」
李遠哲說,愛因斯坦如果拿到考卷,
看到第一個問題沒有道理,會好好地分析問題,
而沒有回答。結果,拿回考試成績,可能只有二十分;
但如果坐下來跟他好好探討一些問題,那可真是了不起。
學校成績,顯然看不出,誰能成為本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
一百年前如此,一百年後的今天依然,
在中國大陸的一項小型調查,顯示類似的情況。
一九八九年,中國大陸杭州市天長小學老師周武受邀參加一次
畢業學生的聚會。當時他暗自吃驚:那些已經擔任副教授
、經理的學生,在學校時的成績並不十分出色。
相反的,當年那些成績突出的好學生,成就卻平平。
這個現象引發周武的好奇,他開始追蹤畢業班學生,
經過十年、針對一百五十一位學生的追蹤調查,周武發現,
學生的成長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在這種動態變化中,
小學的好學生隨著年級升高,出現成績名次後移的現象:
小學時主科成績在班級前五名,進入中學後名次後移的,
占四三%;相反地,小學時排在七到十五名的學生,
在進入國中、高中後,名次往前移的比率竟占八一‧二%。
「第十名學生」潛力無窮
於是周武提出所謂「第十名現象」:第十名左右的小學生,
有著難以預想的潛能和創造力,讓他們未來在事業上嶄露頭角,
出人頭地。這裡所指的第十名,並非剛剛好第十名的學生,
而是指成績中庸的學生。根據周武解釋,
這個群體的共同特徵是:他們受老師和父母的關注不那麼多,
學習的自主性更強、興趣更廣泛。
至於名列前茅的學生因為得到父母、師長過分關注,
過分強化學科成績,反而扼抑了潛能和學習自主性。
這個研究結果,觸及了基礎教育的癥結:究竟是分數重要,
還是學習力重要?經由大陸媒體爭相報導,
「第十名現象」引起廣大回響,從省教育單位到學校,
從學生、家長到專家……,透過網路不斷轉貼,
餘波甚至蕩漾到了台灣。
聯電發言人劉啟東三、四年前到大陸出差,
被當地同事熱烈討論「第十名現象」,激發探索的興趣。
這研究也呼應著他個人的成長,
這位曾被全球外資法人票選為「亞太區第一名」的半導體分析師
回想自己的歷程,一直以來最好的名次也就是第十名。
劉啟東說,他不是不念書,而是不把所有時間都用在念書。
讀書時的第十名、職場上的第一名,劉啟東是
「第十名現象」的典型代表。
不過,周武的調查,在周延度上仍有爭議處。
專門研究青少年行為的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吳齊殷認為,
畢竟孩子的發展是不斷地變化,
嚴謹的方法必須是針對每一個孩子的生命歷程做紀錄,
而不是取幾個時間點的學業成績做比較,這過於隨機。
儘管如此,「第十名現象」的研究,丟出了兩大觀點:
其一,考第一名有用嗎,名次有多大價值?
其二,讀書時代學會什麼,才具有永續競爭力?
考試,是考人類已解決的問題
第一個觀點,李遠哲的看法是:
「考試是考不出到底這個人有多大的能耐。
考試考的是人類已經解決的問題,別人都已經去做了,
老師從來不去考老師不會的事,他怎麼會去考他不會的事呢?」
因此,「當你把所有時間放在考試,你一輩子就會被糟蹋掉,」
今年三月二日,他在一場對台大學生的演講上
「生活在急速轉變的世界裡」,對未來的社會菁英提出警告。
考試名次既然價值性不大,究竟什麼才能產生價值?
學生時的70分,職場上的100分
文/曾寶璐 研究員/劉承賢
在10倍速競爭的時代,「第1名」,是許多父母對子女的期盼、
也是許多人的目標。然而,1989年,大陸小學老師周武提出的
「第10名現象」研究,卻顛覆了舊思維:
第10名之流的中庸學生,獲得的關愛眼神不多,但壓抑也最少,
在人生賽局中,反而容易成為冠軍。
當然,置身在耀眼的白小鴨之中,黑小鴨顯得黯然失色,
然而,黑小鴨有「黑」的本色與活力,何不讓想法轉個彎,
脫離「白」的隊伍、評價與迷思,走出黑小鴨變黑天鵝的尊容與自信。
今年是愛因斯坦發表影響全世界的「相對論」一百週年。
這位近百年最偉大的科學家,在大學畢業後,
當時還沒成名的他曾經回母校找老師,但他老師根本不認得他,
還以為,愛因斯坦是一個想借錢而謊稱是他學生的小混混。
後來很多人在討論,愛因斯坦可能是小時了了,
但中研院院長李遠哲反問:「是愛因斯坦沒有什麼了不起、沒有才華嗎?
還是學校的考試,沒有把他的才華考出來?」
李遠哲說,愛因斯坦如果拿到考卷,
看到第一個問題沒有道理,會好好地分析問題,
而沒有回答。結果,拿回考試成績,可能只有二十分;
但如果坐下來跟他好好探討一些問題,那可真是了不起。
學校成績,顯然看不出,誰能成為本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
一百年前如此,一百年後的今天依然,
在中國大陸的一項小型調查,顯示類似的情況。
一九八九年,中國大陸杭州市天長小學老師周武受邀參加一次
畢業學生的聚會。當時他暗自吃驚:那些已經擔任副教授
、經理的學生,在學校時的成績並不十分出色。
相反的,當年那些成績突出的好學生,成就卻平平。
這個現象引發周武的好奇,他開始追蹤畢業班學生,
經過十年、針對一百五十一位學生的追蹤調查,周武發現,
學生的成長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在這種動態變化中,
小學的好學生隨著年級升高,出現成績名次後移的現象:
小學時主科成績在班級前五名,進入中學後名次後移的,
占四三%;相反地,小學時排在七到十五名的學生,
在進入國中、高中後,名次往前移的比率竟占八一‧二%。
「第十名學生」潛力無窮
於是周武提出所謂「第十名現象」:第十名左右的小學生,
有著難以預想的潛能和創造力,讓他們未來在事業上嶄露頭角,
出人頭地。這裡所指的第十名,並非剛剛好第十名的學生,
而是指成績中庸的學生。根據周武解釋,
這個群體的共同特徵是:他們受老師和父母的關注不那麼多,
學習的自主性更強、興趣更廣泛。
至於名列前茅的學生因為得到父母、師長過分關注,
過分強化學科成績,反而扼抑了潛能和學習自主性。
這個研究結果,觸及了基礎教育的癥結:究竟是分數重要,
還是學習力重要?經由大陸媒體爭相報導,
「第十名現象」引起廣大回響,從省教育單位到學校,
從學生、家長到專家……,透過網路不斷轉貼,
餘波甚至蕩漾到了台灣。
聯電發言人劉啟東三、四年前到大陸出差,
被當地同事熱烈討論「第十名現象」,激發探索的興趣。
這研究也呼應著他個人的成長,
這位曾被全球外資法人票選為「亞太區第一名」的半導體分析師
回想自己的歷程,一直以來最好的名次也就是第十名。
劉啟東說,他不是不念書,而是不把所有時間都用在念書。
讀書時的第十名、職場上的第一名,劉啟東是
「第十名現象」的典型代表。
不過,周武的調查,在周延度上仍有爭議處。
專門研究青少年行為的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吳齊殷認為,
畢竟孩子的發展是不斷地變化,
嚴謹的方法必須是針對每一個孩子的生命歷程做紀錄,
而不是取幾個時間點的學業成績做比較,這過於隨機。
儘管如此,「第十名現象」的研究,丟出了兩大觀點:
其一,考第一名有用嗎,名次有多大價值?
其二,讀書時代學會什麼,才具有永續競爭力?
考試,是考人類已解決的問題
第一個觀點,李遠哲的看法是:
「考試是考不出到底這個人有多大的能耐。
考試考的是人類已經解決的問題,別人都已經去做了,
老師從來不去考老師不會的事,他怎麼會去考他不會的事呢?」
因此,「當你把所有時間放在考試,你一輩子就會被糟蹋掉,」
今年三月二日,他在一場對台大學生的演講上
「生活在急速轉變的世界裡」,對未來的社會菁英提出警告。
考試名次既然價值性不大,究竟什麼才能產生價值?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