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血緣關係是斬不斷的緣份,是人生中少數自己無法決定與選擇的,
唯一能夠掌控的是我們如何經營這段先天便註定的緣份............。

 

記錄片導演黃惠偵,以那個年代身為T卻不得不壓抑自己的性向的母親為主題,
探索著母親這長久以來的心境,也在訪談母親的過程中開始一段自我療癒與修護母女關係的歷程。

這部記錄片,非常的真實,片子中穿插了許多不同階段導演用陽春的小V8或非專業的攝影工具,記錄下
不同時刻的母親,再將場景回到居家訪談當中,從這過程我個人體會到的除了一部影片的專業之外,
更有著這部子對於導演的重要性。

花了那麼多年側錄了母親,累積了許多心中的疑惑及從小到大的心結,不敢放到台面上說的話,
透過這次拍片的機會,總算可以有個理由將心裡說不出口的愛、怨、疑惑一股惱的說出來,就像
有一幕,黃導說著:「因為開著機器,我才能夠真正的坦露想說的話和想問你的事。」
我們似乎都一樣,總是要有個理由才能逼自己說出心理話,才能逼自己真正勇敢面對,也因為這樣
才造就了這部很日常卻又真實的記錄片。

電影當中,有大量的訪談對話,不同於一般記錄片,受訪者會有一些包裝或客套,
在這部「日常對話」裡,訪談的過程真的很日常對話,直接、寫實,如同許多評論所說:
「如果不是因為受訪者和訪談者的關係夠深厚,是無法呈現如此真實卻又深層的內容。」
 

拉拉雜雜廢話一大堆,這部片子有啥可以看的,以下為個人心得:

(一)同志和塑化劑一點關係也沒有:
   本片的主軸有很大的一塊是探討母親是同性戀的部分,除了訪談媽媽之外,也訪談了幾位
   「女朋友」,訪談的這幾位女友都談到媽媽的溫柔和體貼,母親在外面大鳴大放的形象,
   和在家中總是沉默,除了固定準備三餐之外就沒有交集的她截然不同。
   
   之前曾有名嘴說,現在的同志越來越多,是因為塑化劑喝太多,早期都沒有;在片子中
   老母親一句話:「這個卡早就有了,只是大家都不說」突破了盲腸,性向和塑化劑一點關係都沒有,
   這部片子算還了塑化劑一個清白。

(二)壓抑的情感:
   電影的最終訪談中,導演講到自己對母親不知如何詮釋和表達的愛,而母親又何嚐不愛著自己的女兒呢?
   帶著二個女兒逃離家暴家庭,以牽亡魂為業,為了生計從小二姐妹就跟著媽媽一起從事牽亡魂的工作,
   因為生計和戶口的關係,女兒連國小都沒有畢業,鏡頭中的呈現,好像媽媽對女兒很冷漠,我個人的感覺
   卻是因為太多的愧疚反而刻意的想逃離。

   因為自己的性向,可能讓自己的女兒覺得不正常,讓其他人用有色眼光看待她們;因為生活壓力,讓女兒
   沒有正常的童年,因為自己花太多時間在追求愛情而沒有稱職的做好母親的角色.........,但是身為母親的愛
   卻從鏡頭中的小細節呈現出來。
   電影中的訪談中,即使母親有不悅和不耐,卻仍舊沉默的坐在餐桌前;我覺得因為母親知道,這是女兒想
   完成的作品,所以即使這個狀況尷尬卻仍舊配合著;另外有一幕,母親和女朋友一起去買菜時,選擇龍鬚菜的
   原因是因為女兒喜歡吃,這些畫面都表現出了母親用另一種方式照顧著女兒。

(三)自癒的歷程:
   這部片子感人之處除了母女的情感,還有就是導演自癒的過程吧!在片中為了要真實的面對自我,導演回到
   過去與家暴父同住的地方,自我揭露了童年創傷,說出了過去想對母親說的怨懟和期待得到的支持...等,因為
   這樣的過程,不僅修補了母女關係也面對了自我。

(四)傳統包袱:
   在電影中,訪談了許多故鄉的親戚,呈現過去男尊女卑的傳統觀念, 「供桌無姑婆」 、 「女大當嫁」,
    呈現了傳統中女性在家族中沒有太多的選擇,透過相親找的對象,無論愛不愛、好不好,都要自己
    承擔,而談到母親的性向問題時,親戚們的隱晦和避而不談的態度,都很深刻的記錄著在那個年代
         做自己要付出多大的勇氣和代價。


總之無論對同志議題有興趣或是對家庭關係有興趣,這都是一部值得觀賞的好片;記錄片的本土化和在地化
魅力更是一般劇情片沒有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機車蔚的腳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