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本主義的浪潮,西方強權自以為是的強大正義,表面上的光明卻暗藏著自私與醜陋,
今天去和春看了二輪片"Hotel Rwanda "盧安達飯店,這部由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
讓原本沒聽過片名還害怕踩到雷的我,著實感到驚豔。
12年前,盧安達境內胡圖人(Hutu)以消滅圖西人(Tutsi)為由,
展開了極恐怖的種族大屠殺,不論男女老幼一律屠殺,
非做到種族滅絕不可。此事件雖然震驚了全世界,
當時卻沒有任何國家伸出援手,坐視屠殺不顧乃至最後結果慘絕人寰:
在長達100天的屠殺中,竟將近有100萬人被殺害,並造成10萬名兒童成為無家可歸的孤兒。
在這場盧安達內戰期間,一名飯店經理不顧個人生死安危,
冒險搶救了上千名無助難民的感人故事。故事主角保羅(唐其鐸飾)
在一家觀光飯店擔任經理,與一些歐美政軍人士頗為交好。
保羅本身是胡圖族人,他的妻子、親戚及鄰居則幾乎全是圖西族人,
為避免大家遭此浩劫,他安排眾人避難於飯店中,其中包括神職人員及孤兒。
一開始保羅向西方國家尋求援助,但在四處碰壁、瀕臨絕望後,
他展開自力救濟,極盡所能運用關係向外界求援,
並強調:「我們住在四星級飯店,我們有錢,這裡不是難民營!」
保羅運用了他的外交手腕和人脈,加以大量金錢疏通,
竭力為大家尋求資源及庇護,並不顧個人生死安危,冒險搶救了無數難民…。
種族對立是一種可怕的衝突,就像是同父異母的兄弟姐妹自相殘殺一樣,
圖西人和胡圖族人在長相上幾近相同,因此在劇中有一幕一位戰地記者,
在酒吧問到一對女性友人的種族時,還說下"兩人根本是雙胞胎"。
我並非專業影評,因此節錄了一些網友們對這部片的一些評論,再加上自己的看法;
Paul是個比利時飯店的經理,
雖然是當地的黑人卻十分幹練,懂得運用靈活的手腕處理各式事務,
以當地的標準而言過著上等人的生活,
而且因為聰明機靈受到權貴的賞識,可說是政商關係良好,
Paul在和司機談論雪茄的對話裡揭露了自己的人生觀,"Style",
他自己就過得有格調,
他的工作就是維持飯店的格調,
他要讓西方觀光客和權貴們享受格調.
我們可以看到在電影之中,Paul總是西裝筆挺,
不論多艱難的時刻他總是穿著西裝,
因為西裝代表著格調,
西裝是他的工具,
西裝是他為了遮掩自己黑人身分的迷彩,
西裝讓他自己相信,
像他這樣一個特別的,幹練的,幽默的,有禮的聰明黑人,
可以透過他的手腕和對資本主義列強的交情,使他在動亂中免於受難,
直到UN上校在酒吧和他的一句談話:
「你是廢物,你們都是廢物,你們全部都被拋棄了
別裝傻,你還不知道嗎?你的白人朋友們拋棄你了
你是這裡最聰明的人,以你的才智你早就該擁有這家飯店
但這是不可能的,你不過是個黑人
你甚至不是美國黑人,你只是個非洲黑人。」
才真正的對比出資本主義的強國,根本不會在意盧安達人民的死活,
在本片中有一幕讓我很震撼,當所有的難民一擁而上歡迎歐洲派來的援軍,
以為自己得救了,沒想到後來是被拋棄,援軍只是為了來撤離本國的人民。
至於當地的人民呢?他們對選票沒有直接影響,那些資本國家的領導人根本不在意,
又有一幕,一位白人牧師帶著一群圖西修女到了飯店尋求庇護,
在得知維安部隊只願意帶走白人時,圖西修女眼睜睜的看著白人牧師離去,
聯合國?
聯合國只有三百人要保護整個國家,
他們甚至被下令不能開槍!
事實上,比利時是製造種族問題的殖民者,
而法國則是盧安達種族屠殺背後的支持者!
到此,Paul才明白自己所相信的一切都是謊言,
那些現實的西方人除了壓榨盧安達的剩餘價值之外沒有別的想法,
所有的友誼和賞識都是虛偽的,
正義和同情都是謊言,唯有利益才是真實的.
旅客有的在沉思,有的感到羞愧,有的無力的看著窗外的黑人,
最後一個旅客手上拿著相機拍下盧安達飯店外那些無助的黑人.
這讓我震驚,
原來你我就像那躲在巴士上的旅客,
冷冷的透過鏡頭看著這群不幸的人們.
白人走了,
苦難還是繼續,
為了維持一千多人的生計,
Paul不得不去找一手指揮大屠殺一手買賣補給物資大賺戰爭財的民兵首領.
在那裡,他見識到民兵的殘暴,
尤其是對婦女的行為更是令人髮指.
首領對他提出交易,要他把旅館內的權貴交出來,以讓他保全他自己的家人,
但是Paul的良心讓他拒絕,首領笑笑的沒說什麼,只要他走河邊的路回家
在凌晨的霧中根本看不清楚路面,
Paul在巔坡的道路停下車,
一下車才發現滿路的屍體,道路巔坡是因為輾過一具具大大小小的屍體!
Paul忍不住作嘔,但是上車之後仍然冷靜的囑咐司機不得告訴其他人.
回到飯店,
Paul獨自在更衣室換西裝,
過度緊張的他把領帶打的亂七八糟,他勉強的擠出一絲笑容,
把領帶重新拆開,再打一次,
只是強忍已久的龐大壓力如同洩洪一般無法壓抑,
他失控的把襯衫扯下,跪地哭泣,連話都說不清楚,
Paul第一次崩潰,第一次把心裡種種的恐懼暴露,
掙脫了西裝和領帶的奴役,
一貫冷靜的他終於把這些日子以來所承受的都發洩出來.
這段內心戲演得非常非常好,光是欣賞這一小段表演就值回票價,
在這一幕之後,paul化被動為主動,積極的想辦法去守護飯店裡的人,
最後一如預期的,在飯店裡的所有人們在UN的幫助下都得救了,
paul一家也救出他們在戰亂中失散的小姪女。
Paul從頭到尾都是個順從的人,
他似乎沒有思考過如何反抗,
他只是竭盡所能的讓飯店的人活下去,
他也沒有打算或可能拯救所有受苦的人,
他最想保護的還是自己的家人,
他或許不是個偉大的英雄,
但是他定義了勇氣.
並不是反抗的人才充滿勇氣,努力的在夾縫生存的人也需要很多勇氣,
如果沒有高貴的勇氣和良心,
Paul不會選擇在最後一刻放開家人留在飯店.
他說了,"我不能看著這些人死去"
如果是一開始的他是說不出這種話的,
但是在眼睜睜的看著這麼多死亡之後,他成為一個具有勇氣的人。
在片子的最後備註了兩個戰犯遭到了國際制裁,但更讓人感到震驚和難過的,
是在這次的動亂中有一百萬人死於非命!一百萬.....用計算機算算,一天大概
有上萬的人被殺,族群的撕裂真的太恐怖了。
---------------------------------------------------------------
在信奉資本主義的台灣,或許不如盧安達般有所謂的反叛軍動亂,
但在有心人士的操控之下,台灣也有所謂內部的族群問題,
這部片子真的值得我們省思,如果把圖西人和胡圖人改成台灣人和外省人,
如果真的有心人士發動了政變和判亂,總統若真的被刺殺...,
那我們所享有的自由和繁榮將會化為烏有。不用他國侵略我們,
我們自己先鬥垮自己,很難想像如果有一天二二八重演,
當街焚燒藍或綠的旗子,總統的相片,然後在每一個路口設匝道,
聽口音,非我族者便殺無赦,台灣算哪根蔥?美國會來干涉嗎?
起碼大陸可以名正言順的來接收,這樣真的有比較好過嗎?
為什麼不能為土地奉獻而必須要為了族群爭鬥呢?
這樣的生活就是那些政客想要的嗎?
這部片子值得一看.....。